中国力量重塑全球旅游格局 异国中文服务成标配

2016-10-09 08:51:18来源:北京日报 字号:

“十一”黄金周期间打开朋友圈,各种晒出国游的照片比比皆是,国人把出游的“小红旗”插到了世界各地。国家旅游局数据显示,今年“十一”期间近一半国人外出旅游,出境游人次近600万,创历史新高,是去年同期的两倍。

中国游客纷至沓来,其强大的旅游消费能力掀起巨浪,不仅从全世界“路过”,还改变着很多地区的经济生态。

异国他乡中文服务成标配

国家旅游局统计,今年国庆假期出境游最火热的目的地前三名是韩国、日本、俄罗斯,赴韩日泰旅游的“高烧”依旧不退。

“有时候觉得出国旅游和在国内转一个样。”北京游客孙女士和家人“十一”期间到泰国清迈度假,满大街随处可见中国游客,在蒲屏皇宫、夜市等景点排队的队伍都被国人“占领”了,随处听到的都是中文,连泰国小商贩也都会说上几句中文。泰国旅游局统计,国庆期间有28万人次的中国大陆游客赴泰。

几天前,安徽游客方女士在日本札幌免税店购物时碰到了自己的小学老师,她连连感慨“世界太小了”,“中国游客在景区和购物区扎堆儿,不少当地工作人员开口便是熟练的中文。”

在韩国的情况更夸张,3万家店铺的门脸儿上都印着支付宝和微信支付的标识,覆盖率甚至高于三星支付和苹果支付。

受到免签新政的利好刺激,国人还将旅游的脚步迈向了摩洛哥、汤加、突尼斯等小众目的地,摩洛哥的待客人数甚至涨了35倍。中国游客还推动了海外红色旅游热,“十一”期间,马克思博物馆、恩格斯故居、列宁故居以及中国革命先驱者学习、生活过的地方,都能看见不少中国游客的身影。

中国游客撑起多国“钱袋子”

别小看出国时的“买买买”,这为拉动世界经济算是出了一份力。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数据显示,自2012年起,中国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对全球旅游收入的贡献年均超过13%。2015年,中国出境旅游达1.2亿人次,购物规模已达6841亿元,双双位列世界第一。该组织还称“全球金融危机以后,中国出境旅游与中国境外投资对世界经济的复苏起到了引擎的作用”。

具体说来,中国游客靠双手就拉动了很多地区的经济。

在韩国首尔明洞、东大门等商圈,化妆品店和奢侈品店一间接着一间,街边中文横幅随处可见,为了迎合中国游客,海鲜粥店和寿司店都被饺子馆替代。据统计,2015年赴韩中国游客占了所有游客七成,中国游客人均消费金额约为2200美元,高于赴韩游客平均消费额的一倍,消费约占韩国GDP的1.6%。

购物天堂日本更是在去年迎来500万人次中国游客,为日本经济贡献了800亿人民币。日本的零售业,还有日本部分制造业——从电饭煲到中成药等都“焕发青春”。据日媒报道,中国游客还刺激了宾馆、商店等用地需求,甚至土地价格都因此被推高。

在泰国和越南,中国游客就是经济稳定器的代名词。入境外国游客支出占到泰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1.4%,其中790万中国游客就为泰国带来了高达740亿元的旅游业收入;越南主打旅游的城市芽庄、岘港等滨海城市因为中国游客而繁荣起来,中国已成为越南最大的游客来源地。

在马尔代夫,2015年36万的中国游客比本国国民还要多;伦敦希斯罗机场上,只有1%的中国游客却创造了25%的免税品销售额。不只是“血拼”,游客在度假的同时也不放过海外投资机会,在伦敦、澳大利亚,由于中国游客投资房产还导致了某些地区的房价上涨。

从“爆购客”到“慢游者”

近三年,旅游业逆差扩大,2015年更是高达1744亿元。不过业内看来,逆差并不是坏事,中国消费者在境外大笔花钱的同时,也将中国的影响力逐步扩散出去,同时带动中国的企业走向世界。比如苏宁收购日本免税连锁商场乐购仕,复星买下了地中海俱乐部酒店,锦江收购卢浮宫酒店,这些都是中国游客出境浪潮的产物。

不过在这个国庆黄金周,不少中国游客带回国的购物袋少了。赴日中国游客仍在持续增长,但平均消费额出现下降趋势,不再像以往那样“爆买”。“跨境电商上就能买到想要的东西,这次就是纯玩。”去日本京都度假的任女士“轻装上阵”,住民宿、尝料理、泡温泉等项目玩得不亦乐乎,只是返程时在机场为朋友买了些伴手礼。

中国游客的“爆买”成了去年日语的流行词,不过今年“爆买”盛况难觅。10月4日上午,东京银座的大型免税店Laox前不时有大型观光巴士停下,从车上下来的中国游客仿佛不断地被“吸进”店内,主要买的是药妆。“很难再看到抢购电饭锅和马桶盖的场景了。”一位店员称,半年前中国游客的购物内容就已发生变化,抢购和扫货现象看不到了。

“拍照购物”模式也正在改观,中国游客开始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历史文化景点上。法国枫丹白露博物馆媒体处负责人亚历克西说:“很高兴看到中国游客愿意停留更久时间,享受参观的过程。”

“中国游客更加注重海外目的地的生活体验,旅行消费更加理性化、多元化。”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称,境外旅游的狂潮还远未结束,中国企业应不断“走出去”,在国外发挥出“主场优势”,将境外消费截留,提升中国旅游在世界的影响。


责编:许雪

您看完此新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