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网搜索 海外网首页移动客户端 评论 资讯 财经 华人 台湾 香港 历史 社区 视频 新加坡 德国 荷兰 滚动

西班牙青年侨领孙思鹏:开办中文学校心系华文教育

2017-01-09 15:20:40来源:海外网 字号:

  据中国侨园杂志报道,近日出版的中国侨园杂志2017年第一期上,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纺织贸易业协会会长、西班牙加泰罗尼亚Mataró华人纺织子弟小校校长、青年侨领孙思鹏,荣登本期杂志封面,成为非常抢眼的封面人物。杂志内文还专门以较大篇幅,刊发了介绍孙思鹏事迹的记者署名文章《悠悠桑梓心 拳拳华文情——记青年侨领孙思鹏和他的西班牙Mataró华人纺织子弟学校》。

640.webp (8).jpg


【壹】题记

没有数量庞大的华人,没有便利通达的交通,从商业投资的角度看,在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的Mataró,这个华人散居的纺织小镇开设中文学校,为逐渐成为香蕉人的华裔二代普及中文,几乎就是一个在偏远山区建学校的“慈善希望工程”。

2009年,在华人纺织业最鼎盛的时候,Mataró遭遇了“华企纺织检查门”,这里的华人数量从8000人锐减到2000人,出现倒闭、改行、回国等现象,留下来的华人维系着日渐萧条的纺织生意。

就在那时,这些坚持下来的华人,从萧索和哀怨中,萌发了一股倔强的斗志,如青松破顽石而出,如野草踞山崖而盛。

也就在那时,重整旗鼓的商贸发展,催生了寻根保祖的文化诉求,在这个几乎是文化荒漠的纺织重镇中,诞生了第一所中文学校——Mataró华人纺织子弟学校。

回顾Mataró华人纺织子弟学校艰难的办学历史,有一个功不可没的人,他就是本期封面人物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纺织贸易业协会会长、西班牙加泰罗尼亚Mataró华人纺织子弟小校校长孙思鹏。

640.webp (9).jpg

【贰】前世

还是让我们从头说起吧。

西班牙Matar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一世纪古罗马时期,当时西班牙作为古罗马帝国的行省,Mataró就已经开始了小规模的市镇化建设。到1839年,西班牙第一台蒸汽机启动,点燃了西班牙工业革命的历史进程。这台蒸汽机用在了第一台机械化纺织设备上,让Mataró今后成为西班牙纺织重镇奠定了基础。

随着Mataró纺织企业的不断增加和扩张,到20世纪初期,几乎西班牙全国人民使用的棉麻纺织品,都由Mataró出品。当英国成本低廉的棉纺制品企图倾销西班牙时,当时的西班牙国王态度鲜明的保护了Mataró本土棉纺企业,对英国织品征收10倍的重税。

历经百年,新技术新设备的使用,Mataró已经没有当年烟雾蒸腾的热闹景象,但这个历史上的纺织重镇,依然在安静地编织着巨大的纺织帝国。

纺织,也是新中国工业化的重要产业,许多远渡重洋来到西班牙的华人,在Mataró找到了新的商机,开厂织布、熨烫贴牌、接单销售,华人纺织企业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崛起。孙思鹏,就是最早一批在来到Mataró开办纺织厂的华商。

640.webp (10).jpg

【叁】今生

孙思鹏,山东人,在西班牙Mataró居住了十六年。他和当地许多华侨华人一样,见证了纺织华企的几许沉浮。

孙思鹏回忆说,这里最早只有几百位华人,做着最简单的纺织工作,大部分都是纺织工人。后来,有华商开始投资办厂,慢慢发展到几千人。2009年,华人纺织业发展到鼎盛的时期,侨胞人数超过八千人。

树大招风,做得风生水起的华人纺织企业,遭到了当地棉纺企业和政府某些官员的嫉妒,一场莫须有的大检查重创了华人纺织企业,许多人当场被烤着手铐,被警车带走,许多企业经不住漫长繁琐的检查,选择了关闭工厂,数以千计的华人选择了离开。经历2009年那一场浩劫,Mataró华人数量锐减到了2000余人。

那场浩劫,让华商明白了沟通、合作与话语权的重要。纺织协会开始积极与当地政府沟通,通过慈善捐助等活动,提升华人的形象。同时,对华人纺织企业进行重新定位,与纺织产业链条上的上下游西班牙企业合作,以西班牙人的资源,来稳固华企的地盘。

经过几年的努力,Mataró华企走出了阴影,Mataró政府开始重视华企的发展,当地华人逐渐回升到目前的4000多人。

【肆】传承

当商贸生活日趋稳定,子女的教育就成了父辈们关心的问题。

据孙思鹏校长回忆,在Mataró还没有中文学校的时候,当地的孩子不能就近学习中文。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家长会自己开车送孩子去巴塞罗那市内上课。一些没有时间送孩子去巴塞的家长,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学习中文。于是,就是衍生了一种新的接送方式:几个家庭的孩子凑在一起,由家长轮流把孩子一起送到巴塞的中文学校去上学。

孙思鹏校长的父亲是位老教师,从小耳濡目染,虽已身在商海,但对海外华文教育一直都念念在心。眼看当地的华二代渐渐长大,许多都不会说中文、认汉字,成了名副其实的香蕉人。在老父亲的鼓励和支持下,2014年,孙思鹏和张丽杰等当地几位重视华文教育的华商,一起创办了Mataró华人纺织子弟学校。

“以此命名,顾名思义,一是为了凸显当地侨胞的行业重心:纺织业,二是希望让华二代永远铭记这段发家史,像父辈一样保持一颗顽强坚持的心,发愤图强。”孙校长如此解释道。

在Mataró办中文学校,第一个难题就是要得到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支持。Mataró不像巴塞罗那市区那么开放,文化相对单一,居民思想相对保守。用当地人的话来说就是:“如果说加泰罗尼亚人固执保守,那么,Mataró人则有过之而不无不及。”

640.webp (12).jpg

【伍】创业

办学之初,几位创建人到处寻找合适的校舍。好不容易在市中心找到了一所愿意提供场地和教室的学校,但校方开出了非常高的租金、并提出了只允许周六开班的时间限制,这令办校成本远超预期。但五位初创股东凭着一股热情和对办学的执着,坚持接下来。

孙校长回忆说:“根据双方的协议,虽然周末可以在这所学校开课教中文,但老师们却没有办公室。学校的限制非常多,我们贴在校门口的招生广告好多次都被撕下来。就这样,在这个学校里,我们默默地坚持了两年多。这两年里,好多人根本就不知道里面还有一所中文学校。”

校址定下来了,师资力量也是个难题。

由于Mataró离巴塞罗那市区较远,在当地,很难找到教育专业毕业的老师。为了保证师资队伍的质量,开出比其他中文学校几乎高出一倍的薪资,到巴塞罗那去招聘,并非愿意来授课的老师报销来回路费。孙思鹏校长不无感叹地说:“我们非常感激愿意从巴塞罗那过来上课的老师们,她们真心不容易,单单来回路上就要花掉两个小时”。

有了一个优秀的教师团队之后,就要开始给当地思想保守的父母做思想工作了。

640.webp (13).jpg

【陆】精诚

学生家长们主要从事酒吧、餐馆、百元店、衣工厂等行业,经过十几年的打拼,经济条件都不错。但是,这十多年来,大部分华裔二代,都进入公立学校与西班牙和其他族裔孩子一同受教育,学习西班牙语和加泰兰语,接受西班牙主流文化教育。许多家长放弃了对孩子的华文教育,不仅拒绝把孩子送去学中文,甚至怀疑华文教育的必要性,和学习中文的实用价值。

回忆那一段经历,孙校长感觉非常痛心。他和几位股东,以及居住在当地的老师,进行了大量的游说工作,让家长明白,中国经济的发展,让中文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外语。外国人还挤破头来学中文呢,身为中国人的后裔,更不应该丢失这一天生的优势。

孙校长说,这所学校有三位老师住在Mataró,她们当时走遍了大街小巷,一家一家地向华人家长宣传和普及华二代接受中文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些孩子的学习成效让其他家长们看到了学习中文的必要性。家长们的观念开始改变。如今,一些靠近法国边境的家庭,家长都会每周都来回几个小时驱车送孩子来学中文。

有些家长说:“我们天天从早到晚地工作,都不知道外面发生什么大事,真是与世隔绝了。之前甚至都不知道已经有这个学校了,要是早知道的话,一定早把孩子送过来了”。

640.webp (14).jpg

【柒】曙光

办校第一年,总是艰难的。“第一年下来,算上一系列的活动费用,包括宣传、校办活动等等,亏了几万块。”孙思鹏回忆着第一年的辛苦,“可能没人相信我们会亏这么多,但白纸黑字的单子,清清楚楚的记录着。”

第一年就遭到重挫,两位股东顶不住压力退了出来。剩下的股东顶住了压力,可喜的是,之后有季小民等几位新股东加入。大家和学校老师一起努力做好宣传,第二年,亏了一半。到第三年结束,学校已经看到了发展的曙光。

如今,华人已成为Mataró第二大移民群体。当地的华人社团、华商和华人也懂得如何与政府沟通。华人行业愈加规范,积极参与当地慈善,提高了当地华人的形象。

2015年下半年,Mataró市政府亲自出面,联系了一家私立学校,为纺织中文学校提供各种教学上的便利。

Mataró华人数量不多,适龄学生也不多。为数量不多的孩子开办中文学校,就像在中国偏远山区建造希望小学,真不是一件赚钱的买卖。这几年,孙校长他们坚持了下来,依靠的是一种信念,坚持的是一种情怀。

学校老师说,有学生家长驱车40多分钟,把自己和亲戚家的五个小孩子送过来上学,还有Calella、Canet demar,Grannolles等地孩子们也来这里读书。看到家长们重视孩子的中文教育,看到孩子们愿意学习中文,这让老师们都非常感动。

640.webp (15).jpg

【捌】后记

故事到这儿,还只是一个开头,发生在孙思鹏跟Mataró华人纺织子弟学校之间的感人故事,远不止这些艰难创校的历史,记得本刊记者第一次见到孙思鹏校长,是2013年在广州参加国侨办组织的海外华校校董华夏行活动的时候。

那时,孙思鹏校长就给记者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得知他一边经商一边办学,以商养学,为的就是在西班牙华人华侨后代中留住华文的根和脉,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后来,这几年,在北京,在杭州,在国侨办组织的多次活动中,记者都有幸跟从西班牙回来的孙思鹏在一起,便萌生了一个想法,写写他和他的Mataró华人纺织子弟学校。

现在的西班牙Mataró华人纺织子弟学校,已经得到国务院侨办及有关单位的关注和支持,据悉,该校已经被暨南大学华文学院确定为华文教育实验学校,即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分校,是目前欧洲唯一一所。国侨办也将很快授予该校为华文教育示范学校。孙思鹏本人,也多次参加国侨办、中国侨联组织的海外侨领、华商、校董培训和表彰活动。

发表此文前,记者联系上远在西班牙的孙思鹏,让他谈谈办学的感受,下面是他给记者发过来的话,权作本文的结束语:

用国侨办主任裘援平的话来说,华文教育,理应与当地的华侨华人社会相生相伴,是保持民族特性的根本,是维系与祖(籍)国情感联系的纽带。因此,在我们几个学校董事的眼里,在Mataró创办华文学校是一项海外‘希望工程’,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在海外的‘留根工程’,哪怕再难,我们也心甘情愿付出,我们的口号是:努力做到让当地年轻的华二代不再是香蕉人

责编:李瑞辰、许雪

您看完此新闻

猜你喜欢